首页 气体百科 高纯气体知识 其他高纯气体 离子注入与气相掺杂中常用气体一览

离子注入与气相掺杂中常用气体一览

2025-08-15 15:55:08

在半导体制造中,为了精确控制硅等基底材料的导电性能,必须向其中引入特定数量的杂质原子,这一过程称为“掺杂”。离子注入(Ion Implantation)气相掺杂(Vapor Phase Doping) 是实现掺杂的两种关键技术。它们虽然目的相同,但原理和工艺流程迥异,因此所使用的气体源(Source Gas)也有所区别。

以下是这两种工艺中针对不同掺杂元素(P型和N型)常用的气体汇总。


1. 离子注入(Ion Implantation)

离子注入是一种高能物理过程,它将掺杂元素电离,然后在高压电场中加速,最后像“子弹”一样高速注入到晶圆表面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精确控制剂量、深度和均匀性,且在低温下进行。其使用的气体需要能够在离子源中被有效电离,生成目标元素的离子。

P型掺杂常用气体 (主要引入硼 Boron, B)

掺杂元素常用气体化学式备注
硼 (B)三氟化硼最常用的硼源气体。气体形式便于流量控制,能稳定地产生 离子束。

乙硼烷毒性极高且不稳定,但可用于产生更高束流。通常以极低浓度稀释在氢气中使用。
铟 (In)氟化铟等较少使用,主要用于特定器件。通常采用固体源蒸发而非气体。


N型掺杂常用气体 (主要引入磷 Phosphorus, P 和砷 Arsenic, As)

掺杂元素常用气体化学式备注
磷 (P)磷化氢 (胂)最常用的磷源气体。剧毒、易燃。在离子源中分解产生 离子。

三氟化磷另一种磷源气体,相比磷化氢,其化学性质稍稳定,但同样剧毒。
砷 (As)砷化氢 (胂)最常用的砷源气体。是半导体行业中毒性最高的特种气体之一。

五氟化砷毒性同样极高,是一种备选的砷源气体。
锑 (Sb)氟化锑等主要用于需要慢扩散速率的特定应用(如埋层),通常使用固体源。


其他辅助气体

  • 惰性气体 (Ar, Xe, He):用于物理性注入,例如在形成非晶层(Pre-amorphization)以抑制后续注入的沟道效应,或在某些材料改性工艺中使用。

  • 氢气 ():常用作高毒性气体的稀释气和载气。


2. 气相掺杂(Vapor Phase Doping)

气相掺杂是一种热扩散过程,它在高温(通常 > 900°C)的扩散炉中进行。含有掺杂元素的气体被引入炉管,在高温下分解,并将掺杂原子沉积在晶圆表面,然后通过热能驱动,使这些原子向晶圆内部扩散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、可批量处理,常用于形成较深的结。

该工艺与**化学气相沉积(CVD)中的原位掺杂(In-situ Doping)**原理相似,即在薄膜生长过程中同时引入掺杂气体,使生长出的薄膜直接具备所需的导电性。

P型掺杂常用气体 (主要引入硼 Boron, B)

掺杂元素常用气体化学式备注
硼 (B)乙硼烷在高温扩散和原位掺杂中最常用的硼源。通常以ppm级(百万分之几)的低浓度与硅烷或氢气等主气体混合使用。

三氯化硼液体源,通过鼓泡器(Bubbler)将其蒸气带入反应腔。常用于扩散工艺。

N型掺杂常用气体 (主要引入磷 Phosphorus, P 和砷 Arsenic, As)

掺杂元素常用气体化学式备注
磷 (P)磷化氢 (胂)高温扩散和原位掺杂中最常用的磷源。同样以极低浓度与主气体混合。

三氯氧磷液体源,是扩散工艺中非常经典的磷源。通过携带气体(如氮气)将其蒸气送入扩散炉。
砷 (As)砷化氢 (胂)由于砷的扩散系数较低,常用于需要形成陡峭结的场合,如埋层(Buried Layer)的形成。

主要载气和稀释气

  • 氮气 ():在扩散工艺中,常用作惰性环境气体和携带气体。

  • 氢气 ():在CVD原位掺杂中,是硅烷等前驱体的常用载气和稀释气。

  • 硅烷 ()、乙硅烷 ():在原位掺杂的多晶硅或外延硅生长中作为硅源主气体。



汇总工艺与气体选择情况如下:


工艺核心原理气体选择关键P型常用气体N型常用气体
离子注入物理过程:电离、加速、注入易于在离子源中稳定电离 (主要), , , ,
气相掺杂化学过程:高温分解、表面沉积、热扩散能够在高温下有效分解并释放掺杂原子, (液体源), (液体源),

值得注意的是,上表中所列的大多数掺杂气体,如砷化氢、磷化氢、乙硼烷等,都具有极高的毒性和易燃易爆性,是半导体工厂中安全风险等级最高的气体,必须在极其严格的安全规范和监控下储存和使用。

  • 购物车

  • 在线客服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提交需求

  •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