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半导体制造中,为了精确控制硅等基底材料的导电性能,必须向其中引入特定数量的杂质原子,这一过程称为“掺杂”。离子注入(Ion Implantation) 和 气相掺杂(Vapor Phase Doping) 是实现掺杂的两种关键技术。它们虽然目的相同,但原理和工艺流程迥异,因此所使用的气体源(Source Gas)也有所区别。
以下是这两种工艺中针对不同掺杂元素(P型和N型)常用的气体汇总。
离子注入是一种高能物理过程,它将掺杂元素电离,然后在高压电场中加速,最后像“子弹”一样高速注入到晶圆表面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精确控制剂量、深度和均匀性,且在低温下进行。其使用的气体需要能够在离子源中被有效电离,生成目标元素的离子。
惰性气体 (Ar, Xe, He):用于物理性注入,例如在形成非晶层(Pre-amorphization)以抑制后续注入的沟道效应,或在某些材料改性工艺中使用。
氢气 ():常用作高毒性气体的稀释气和载气。
气相掺杂是一种热扩散过程,它在高温(通常 > 900°C)的扩散炉中进行。含有掺杂元素的气体被引入炉管,在高温下分解,并将掺杂原子沉积在晶圆表面,然后通过热能驱动,使这些原子向晶圆内部扩散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、可批量处理,常用于形成较深的结。
该工艺与**化学气相沉积(CVD)中的原位掺杂(In-situ Doping)**原理相似,即在薄膜生长过程中同时引入掺杂气体,使生长出的薄膜直接具备所需的导电性。
氮气 ():在扩散工艺中,常用作惰性环境气体和携带气体。
氢气 ():在CVD原位掺杂中,是硅烷等前驱体的常用载气和稀释气。
硅烷 ()、乙硅烷 ():在原位掺杂的多晶硅或外延硅生长中作为硅源主气体。
汇总工艺与气体选择情况如下:
值得注意的是,上表中所列的大多数掺杂气体,如砷化氢、磷化氢、乙硼烷等,都具有极高的毒性和易燃易爆性,是半导体工厂中安全风险等级最高的气体,必须在极其严格的安全规范和监控下储存和使用。
购物车
在线客服
电话咨询
提交需求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