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半导体制造的微纳加工领域,刻蚀工艺是定义电路图形的关键步骤。通过选择性地移除材料,精确地在晶圆表面“雕刻”出复杂的电路结构。刻蚀的成功与否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气体的选择与控制。这些气体在等离子体(Plasma)的激发下,产生具有化学反应活性或物理轰击能力的粒子,从而实现对特定材料的去除。
本文将系统性地盘点刻蚀工艺中常用的气体,并深入解析其性能特点、主要应用以及作用机理。
刻蚀气体主要分为两大类:主刻蚀气体和添加气体。
主刻蚀气体 (Main Etch Gases): 它们是等离子体中产生活性基团的主要来源,直接参与与被刻蚀材料的化学反应或物理轰击。
添加气体 (Additive Gases): 用于优化刻蚀过程,如提高刻蚀速率、选择性、各向异性,或控制侧壁形貌。
刻蚀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化学刻蚀和物理刻蚀:
化学刻蚀: 等离子体将气体分子分解成高反应活性的自由基(Radicals)。这些自由基扩散到材料表面,与表面原子发生化学反应,生成易于挥发的副产物,从而被真空系统泵走。此过程通常是各向同性的(Isotropic)。
物理刻蚀 (溅射): 等离子体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加速,以高能量轰击材料表面,像打台球一样将表面原子“撞”出,实现材料移除。此过程具有很强的方向性,即各向异性(Anisotropic)。
在实际应用中,最常用的是反应离子刻蚀 (Reactive Ion Etching, RIE),它巧妙地结合了化学反应和物理轰击的协同作用,以达到高刻蚀速率、高选择性和高各向异性的理想效果。
主刻蚀气体通常根据其核心化学元素进行分类,主要包括含氟气体、含氯气体和含溴气体。
含氟气体是应用最广泛的刻蚀气体,主要用于刻蚀硅(Si)、二氧化硅(SiO₂)、氮化硅(Si₃N₄)、多晶硅(Poly-Si)以及一些金属材料。
氟碳化合物 (Fluorocarbons) 的特殊性:以CHF_3(三氟甲烷)和C_4F_8(八氟环丁烷)为代表的低F/C比的氟碳气体,在刻蚀中扮演着双重角色。在等离子体中,它们不仅提供用于刻蚀的氟自由基,还会产生CF_x类的自由基。
(三氟甲烷): 由于其F/C比低且含有H原子,容易在材料表面形成聚合物(Polymer)钝化层。这种钝化层可以保护侧壁不被刻蚀,从而实现高度的各向异性。因此,CHF_3是刻蚀SiO₂并要求在硅上停止的理想气体,能实现极高的SiO₂/Si选择比。
(八氟环丁烷): F/C比更低,聚合倾向更强。它是博世工艺中实现侧壁钝化的关键气体,通过在刻蚀和钝化步骤之间循环切换,实现高深宽比的硅结构刻蚀。
含氯气体主要用于刻蚀金属材料,如铝(Al)、铜(Cu)的部分工艺,以及一些III-V族半导体材料(如GaAs、GaN)和硅。
含溴气体在特定应用中展现出优越的性能,尤其是在要求极高选择性和精确控制的栅极(Gate)刻蚀中。
添加气体虽然不直接主导刻蚀反应,但通过调控等离子体化学环境,对刻蚀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氧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添加气体,其作用因主刻蚀气体的不同而异:
在含氟碳气体中: 氧气会与CF_x自由基中的碳发生反应,生成CO、CO₂等挥发性物质。这会“消耗”掉一部分用于聚合的碳,从而提高等离子体中的氟自由基浓度,增加刻蚀速率。但过多的氧气会严重刻蚀光刻胶,降低选择性。通过精确控制O_2流量,可以精细调节刻蚀速率和聚合物的生成。
在去除光刻胶(灰化)中: 纯氧等离子体是去除光刻胶(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)的标准工艺,称为“灰化”(Ashing)。
氢气 (): 在含氟气体中,氢会与氟自由基结合生成HF,从而降低氟自由基的浓度。这可以用来提高对下层材料(如Si)的选择比,并增强聚合物的生成,有利于侧壁保护。
氮气 (): 作用与氢气类似,可以与碳形成CN类的聚合物,用于侧壁保护。同时,在刻蚀氮化硅时,氮气可以抑制氮化硅的分解,提高刻蚀的均匀性。
氩气(Ar)、氦气(He)等惰性气体不参与化学反应,但其作用不可或缺:
稀释与稳定等离子体: 作为稀释气体,可以稳定放电,控制活性基团的浓度。
增强物理轰击: 氩气质量较大,其离子(Ar⁺)在电场加速下能提供有效的物理溅射能量,有助于去除反应副产物、打开刻蚀表面、增强各向异性。
冷却: 氦气质量轻,导热性好,常被用作晶圆背面的冷却气体,以精确控制刻蚀过程中的晶圆温度。
刻蚀工艺中气体的选择与组合是一项精细而复杂的工程。工程师需要根据被刻蚀材料的种类、图形的深宽比、选择性要求以及对下层材料的保护需求,精心设计气体配方。
理解每一种气体在等离子体中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,是优化刻蚀工艺、推动半导体技术向更小线宽、更复杂结构发展的基石。随着新材料和新器件结构的不断涌现,对新型刻蚀气体及其工艺的探索也将永不止步。
购物车
在线客服
电话咨询
提交需求
返回顶部